永平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咨询中!打算来永平县投资的老板,您想了解永平县的哪些信息?工业用地信息、厂房租购价格、注册公司流程、招商引资政策、地方产业规划、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环境、区位交通优势等信息,欢迎致电:400-162-2002
永平是一个山区民族县。在全县总面积中,高山占8.1%,山地占85.7%,河谷平坝占6.2%。2007年末,全县实有耕地面积19.6万亩,人均1.09亩。永平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傈僳等22个民族,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7.9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人,其中:少数民族2.3万人,占全县总人的40.4%,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概述公元前4世纪,一队队马帮从一座气势磅礴巍峨雄峻的山峰上穿梭而过,跨过奔腾不息的澜沧江,踏出一条通往西亚各国闻明于世的“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留下了“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歌谣。这座名彪史册的大山叫“博南山”,山峦四周方圆2884平公里的区域,就是永平县。历史沿革永平县历史悠久,1993年5月发现并开始发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永平建置历史较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县。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是为永平立县之始。“博南”一词,系境内一座大山之名,因为博南山山势雄峻,绵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经的重要山脉,故以山名,取名博南县,隶属永昌郡管辖。自东汉建县,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隶属关系一直未变。唐武德七年(624年),废郡设州,云南共设有七州,永平隶属匡州管辖,但时间不长,治所置于何处,亦无从考据。唐代中叶,南诏崛起。唐贞元十年(794年),南诏改永昌郡为永昌节度,在汉置博南县地设置胜乡郡,隶属永昌节度。宋代大理国时期,废永昌节度,改置永昌府,永平仍称胜乡郡,隶属永昌府管辖。元宪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后,废除郡县制,改设万户府、千户所,永平改称千户所,属大理万户府管辖。元至十年(1273年),取消万户府,千户所之设置,行省以下改为路、州、府、县四级设置。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东汉明帝“永平”年号为名,改置永平千户所为永平县,隶属永昌府管辖。据《永平县志》载,“永平”二字的含义有两种说法:其一、元代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县的功绩,故以汉明帝年号“永平”二字为县名。其二、元代为安定社会秩序,故取县名“永平”,寓意社会“永远安定太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永昌府为金齿卫,二十三年(1390)年,改卫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废使司,置永昌镇。嘉靖元年(1522年),罢镇,改称永昌军民府,后又取消“军民”二字,直称“永昌府”。永昌府名称在明代虽然几经变革,但永平与永昌府之间的隶属关系一直未变。此外,明代因战乱后军用民食需要,曾在云南境内实行屯田制,开展大规模的屯田活动,设置卫、御、所机构。永平设御,至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因为御政弊端百出,遂裁撤,屯赋并县。清初沿袭明制。清末实行“厅、道”制,永平属迤西道。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云南军政府成立,废除清代府、厅、州,但保留县制,改清代迤西道为滇西道,次年,又改称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厅道制,推行省县两级制,永平遂脱离永昌府,直属省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全省设十二个政务视察区,二十三年(1934年),增划为十六个视察区,二十七年(1938年),改政务视察区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保山设第十二督察专员公署,永平重新划归其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九日,云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2月28日,经中共滇西北地委呈报中共桂滇黔区党委批准,永平县由保山划归大理区。1950年1月,永平县划归滇西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大理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县隶属其管辖。1958年10月,云龙、永平两县合并,称永平县。1961年3月,又恢复原永平、云龙两县原建置至今。地理位置永平地理位置优越。永平地处东经99°17′~99°56′,北纬25°03′~25°45′,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东邻漾濞和巍山,南靠昌宁,西接保山,北连云龙,下辖博南镇、龙门乡、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北斗乡、龙街镇4乡3镇72个行政村、1个社区、1230个村民小组、1543个自然村。其中,北斗、厂街、水泄三个乡都是彝族乡,彝族占总人口的54%以上。县政府驻地博南镇,东距昆明400公里,距大理市72公里,西距保山市74公里,地处昆明至畹町、大理至保山的中间地段,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自然概貌永平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永平境内山高谷深,山川河流交错,较大山脉有博南山和云台山两大山系。最高点为青龙神山,海拔2933米;最低点鱼坝坪坦,海拔1130米;县城中心海拔1620米。县内主要河流银江河由西北向东南横穿县境,银江河之东顺濞河以西是云台山,银江河之西、澜沧江以东是博南山,形成“三河夹两山”,高山、河、谷、坝子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由于海拔高低差异大,“立体气候”特征十分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全县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日照2053.7小时,有霜期1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92.1毫米。自然资源永平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铜、钴、银、锡、砂金、铅、汞、褐煤、磷、硅、水晶、高岭土、石灰石等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12种。其中褐煤储量3200万吨,铜储量203.66万吨,高岭土储量2800万吨,花岗岩储量20万立方米。植物资源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松、高山栲、杜鹃、山茶、香樟、楠木、红椿、梨、桃、梅、花红、石榴、香橼、核桃、花椒等。境内宝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高等植物达89科360余种,其中,尚有第四冰川期遗留下来的水清树、阙氏木兰(本莲花)、杜氏木莲、爬地柏等。药用植物有沙参、防风、黄连、芍药、贝母、百合、龙胆草、天麻、天门冬、草乌等;菌类植物有鸡棕、松茸、木耳、香菇、干巴菌、牛干菌、奶浆菇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狗熊、野猪、豪猪、豹、狼、獐、狐狸、岩羊、猴、穿山甲、飞鼠等;禽类有竹鸡、锦鸡、凤凰鸡、鹦鹉、孔雀、啄木鸟等。永平特产众多,主要有薄壳大泡核桃、腊鹅、花椒、鸡棕、松茸、蜂蜜、香菌、云木耳、香菇豆豉、白木瓜、白皮大蒜、牲畜皮张、泡辣子等。永平文化永平文化底蕴深厚。1993年5月发现并开始发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云南境内所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大批文物,文化内蕴十分丰富。石器均为磨制精巧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镞等;陶器均为手制的陶罐、陶尊、陶壶、陶钵、陶盆、陶杯、陶勺以及空三足器等。通过考古发现,新光文化遗址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个时期都代表着同一种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被专家称为“新光类型”,对研究云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因、我国古代边疆地区的文化面貌、中原文化对云南边地文化的影响、东南亚国家之间古代文化的关系、古文化族属、云南青铜文化的起源问题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学价值。此外,长期以来,永平便一直是内地通往边疆及东南亚国家的重要交通门户。具有“西南丝绸之路”盛誉的博南古道,就是以境内著名的博南山来命名的。它的出现,比北方的“丝绸之路”还要早两个多世纪,是中国沟通内地和边疆,通往南亚和西亚以及欧洲的国际性大通道。旅游景点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台山位于永平县城西南部,地处昌宁、漾濞、巍山3县市的结合部,总面积9584公顷,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植被茂密,物种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以古老、神奇、壮观而闻名滇西。境内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50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加之起源古老,成分复杂,森林植被具有从滇南到滇西北过渡的显著特征,保存有一批珍稀物种,是省内难得的物种基因库。区内植被覆盖率达96.68%,共有各类植物1001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41属90种、种子植物134科443属911种,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兰科、樟科等古老植物以及滇藏木兰(木莲花)、大树杜鹃、云南山茶、绒叶含笑等奇花异卉随处可见,其中以花色绚丽多彩、幽香清雅、有活化石之誉的成片木莲花最为罕见。区内常有金钱豹、金丝猴、山驴、黑熊、绿孔雀、锦鸡、凤凰鸡等珍禽异兽在林海中出没,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就达30多种。区内的明代古建筑群“金光寺”始建于崇祯元年(1628年),建筑古朴雄壮,雕工精细,构思奇巧,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素有“滇西名胜”之称。寺内现存有不少宝贵的文献、经书和艺术珍品,对研究云南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游历宝台山金光寺,对宝台风物、寺观亭阁进行了细致而精辟的记述,并作了“余至省,即闻此山之盛”的高度评说。1994年3月,省人民政府确定宝台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2月23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设立宝台山为“云南宝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博南古道“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与外国往来的古道之一,博南古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开通于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晋称“滇缅永昌道”。从大理往西,经顺濞桥进入永平,经黄连铺、叫狗山、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杉松哨、梅花铺、宝丰寺入永平县城,又经曲硐桃园铺、石子坡、小花桥、大花桥、博南山、杉阳街、凤鸣桥、江顶寺,过霁虹桥进入到保山境内。永平古称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这一段丝绸之路被称为“博南古道”。随着时间的演绎,人们习惯上把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阿富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在永平县境内绵亘100多公里,是相对较为完好的一段,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积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文物古迹众多且研究价值较高。如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曲硐清真寺、万马归槽、花桥古驿、元代古梅、贞洁匾额、博南山碑、永国寺遗址、明代古茶、杉阳古镇、西山古寺、凤鸣古桥、江顶寺门楼、下铺客栈遗址、蒲蛮桥马居遗址,霁虹桥遗址,澜沧江畔摩崖石刻等。二是庙宇庵堂林立。永平县现有大小寺庙118个,其中古道沿途的庙宇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客源众多,梵音不绝,如:万松庵、玉皇阁、铁厂关庙、花桥普照寺、杉阳永国寺和西山寺等。三是自然景观名符美誉,独树一帜。如有西天文笔之誉的大尖山,盛誉一时的西山晚翠、永平晓雾,有山坳明珠之誉的大碱塘,万松仙境之誉的北斗万松山等。四是永平县民族众多,有汉、彝、回、白、苗、傈僳等多种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的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风民俗风格迥异,也是博南古道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碱塘及玉皇阁山坳明珠—大碱塘:坐落于城东北约2公里处,东依永云公路,西靠营盘山,路绕山环,山色明媚,树木成林,蓄水满塘,波光潋滟,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灵化槐影:灵化山又名玉皇阁,位于城北约7公里处,三面陡峭,如玉笋拔地而起,有玉皇阁、唐槐点缀其中。
永平是一个山区民族县。在全县总面积中,高山占8.1%,山地占85.7%,河谷平坝占6.2%。2007年末,全县实有耕地面积19.6万亩,人均1.09亩。永平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傈僳等22个民族,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7.9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人,其中:少数民族2.3万人,占全县总人的40.4%,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县。概述公元前4世纪,一队队马帮从一座气势磅礴巍峨雄峻的山峰上穿梭而过,跨过奔腾不息的澜沧江,踏出一条通往西亚各国闻明于世的“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留下了“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歌谣。这座名彪史册的大山叫“博南山”,山峦四周方圆2884平公里的区域,就是永平县。历史沿革永平县历史悠久,1993年5月发现并开始发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永平建置历史较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就已立县。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六县,合为永昌郡。”是为永平立县之始。“博南”一词,系境内一座大山之名,因为博南山山势雄峻,绵延百里,是博南古道必经的重要山脉,故以山名,取名博南县,隶属永昌郡管辖。自东汉建县,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隶属关系一直未变。唐武德七年(624年),废郡设州,云南共设有七州,永平隶属匡州管辖,但时间不长,治所置于何处,亦无从考据。唐代中叶,南诏崛起。唐贞元十年(794年),南诏改永昌郡为永昌节度,在汉置博南县地设置胜乡郡,隶属永昌节度。宋代大理国时期,废永昌节度,改置永昌府,永平仍称胜乡郡,隶属永昌府管辖。元宪宗七年(1257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后,废除郡县制,改设万户府、千户所,永平改称千户所,属大理万户府管辖。元至十年(1273年),取消万户府,千户所之设置,行省以下改为路、州、府、县四级设置。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借东汉明帝“永平”年号为名,改置永平千户所为永平县,隶属永昌府管辖。据《永平县志》载,“永平”二字的含义有两种说法:其一、元代为纪念东汉明帝“永平”中始置博南县的功绩,故以汉明帝年号“永平”二字为县名。其二、元代为安定社会秩序,故取县名“永平”,寓意社会“永远安定太平”。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永昌府为金齿卫,二十三年(1390)年,改卫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废使司,置永昌镇。嘉靖元年(1522年),罢镇,改称永昌军民府,后又取消“军民”二字,直称“永昌府”。永昌府名称在明代虽然几经变革,但永平与永昌府之间的隶属关系一直未变。此外,明代因战乱后军用民食需要,曾在云南境内实行屯田制,开展大规模的屯田活动,设置卫、御、所机构。永平设御,至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因为御政弊端百出,遂裁撤,屯赋并县。清初沿袭明制。清末实行“厅、道”制,永平属迤西道。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云南军政府成立,废除清代府、厅、州,但保留县制,改清代迤西道为滇西道,次年,又改称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厅道制,推行省县两级制,永平遂脱离永昌府,直属省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全省设十二个政务视察区,二十三年(1934年),增划为十六个视察区,二十七年(1938年),改政务视察区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保山设第十二督察专员公署,永平重新划归其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二月九日,云南和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49年12月28日,经中共滇西北地委呈报中共桂滇黔区党委批准,永平县由保山划归大理区。1950年1月,永平县划归滇西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大理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11月,大理白族治州建立,永平县隶属其管辖。1958年10月,云龙、永平两县合并,称永平县。1961年3月,又恢复原永平、云龙两县原建置至今。地理位置永平地理位置优越。永平地处东经99°17′~99°56′,北纬25°03′~25°45′,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东邻漾濞和巍山,南靠昌宁,西接保山,北连云龙,下辖博南镇、龙门乡、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北斗乡、龙街镇4乡3镇72个行政村、1个社区、1230个村民小组、1543个自然村。其中,北斗、厂街、水泄三个乡都是彝族乡,彝族占总人口的54%以上。县政府驻地博南镇,东距昆明400公里,距大理市72公里,西距保山市74公里,地处昆明至畹町、大理至保山的中间地段,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自然概貌永平地形地貌独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永平境内山高谷深,山川河流交错,较大山脉有博南山和云台山两大山系。最高点为青龙神山,海拔2933米;最低点鱼坝坪坦,海拔1130米;县城中心海拔1620米。县内主要河流银江河由西北向东南横穿县境,银江河之东顺濞河以西是云台山,银江河之西、澜沧江以东是博南山,形成“三河夹两山”,高山、河、谷、坝子纵横交错的独特地貌。由于海拔高低差异大,“立体气候”特征十分突出,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全县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日照2053.7小时,有霜期1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92.1毫米。自然资源永平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探明的有铜、钴、银、锡、砂金、铅、汞、褐煤、磷、硅、水晶、高岭土、石灰石等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12种。其中褐煤储量3200万吨,铜储量203.66万吨,高岭土储量2800万吨,花岗岩储量20万立方米。植物资源有云南松、华山松、杉松、高山栲、杜鹃、山茶、香樟、楠木、红椿、梨、桃、梅、花红、石榴、香橼、核桃、花椒等。境内宝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高等植物达89科360余种,其中,尚有第四冰川期遗留下来的水清树、阙氏木兰(本莲花)、杜氏木莲、爬地柏等。药用植物有沙参、防风、黄连、芍药、贝母、百合、龙胆草、天麻、天门冬、草乌等;菌类植物有鸡棕、松茸、木耳、香菇、干巴菌、牛干菌、奶浆菇等。野生动物资源有狗熊、野猪、豪猪、豹、狼、獐、狐狸、岩羊、猴、穿山甲、飞鼠等;禽类有竹鸡、锦鸡、凤凰鸡、鹦鹉、孔雀、啄木鸟等。永平特产众多,主要有薄壳大泡核桃、腊鹅、花椒、鸡棕、松茸、蜂蜜、香菌、云木耳、香菇豆豉、白木瓜、白皮大蒜、牲畜皮张、泡辣子等。永平文化永平文化底蕴深厚。1993年5月发现并开始发掘的新光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早在3700多年至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云南境内所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石器和陶器等大批文物,文化内蕴十分丰富。石器均为磨制精巧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镞等;陶器均为手制的陶罐、陶尊、陶壶、陶钵、陶盆、陶杯、陶勺以及空三足器等。通过考古发现,新光文化遗址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每一个时期都代表着同一种文化不同的发展阶段,被专家称为“新光类型”,对研究云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因、我国古代边疆地区的文化面貌、中原文化对云南边地文化的影响、东南亚国家之间古代文化的关系、古文化族属、云南青铜文化的起源问题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史学价值。此外,长期以来,永平便一直是内地通往边疆及东南亚国家的重要交通门户。具有“西南丝绸之路”盛誉的博南古道,就是以境内著名的博南山来命名的。它的出现,比北方的“丝绸之路”还要早两个多世纪,是中国沟通内地和边疆,通往南亚和西亚以及欧洲的国际性大通道。旅游景点云南宝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台山位于永平县城西南部,地处昌宁、漾濞、巍山3县市的结合部,总面积9584公顷,原始生态保存完好,森林植被茂密,物种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秀丽,以古老、神奇、壮观而闻名滇西。境内最高海拔2913米,最低海拔1150米,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加之起源古老,成分复杂,森林植被具有从滇南到滇西北过渡的显著特征,保存有一批珍稀物种,是省内难得的物种基因库。区内植被覆盖率达96.68%,共有各类植物1001种,其中:蕨类植物22科41属90种、种子植物134科443属911种,第四冰期遗留下来的兰科、樟科等古老植物以及滇藏木兰(木莲花)、大树杜鹃、云南山茶、绒叶含笑等奇花异卉随处可见,其中以花色绚丽多彩、幽香清雅、有活化石之誉的成片木莲花最为罕见。区内常有金钱豹、金丝猴、山驴、黑熊、绿孔雀、锦鸡、凤凰鸡等珍禽异兽在林海中出没,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范围的野生动物就达30多种。区内的明代古建筑群“金光寺”始建于崇祯元年(1628年),建筑古朴雄壮,雕工精细,构思奇巧,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素有“滇西名胜”之称。寺内现存有不少宝贵的文献、经书和艺术珍品,对研究云南佛教史具有重要意义。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游历宝台山金光寺,对宝台风物、寺观亭阁进行了细致而精辟的记述,并作了“余至省,即闻此山之盛”的高度评说。1994年3月,省人民政府确定宝台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2月23日,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设立宝台山为“云南宝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博南古道“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与外国往来的古道之一,博南古道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段,开通于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晋称“滇缅永昌道”。从大理往西,经顺濞桥进入永平,经黄连铺、叫狗山、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杉松哨、梅花铺、宝丰寺入永平县城,又经曲硐桃园铺、石子坡、小花桥、大花桥、博南山、杉阳街、凤鸣桥、江顶寺,过霁虹桥进入到保山境内。永平古称博南(以博南山得名),所以,这一段丝绸之路被称为“博南古道”。随着时间的演绎,人们习惯上把南华经祥云、大理、永平、保山、德宏至缅甸、阿富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古道统称为“博南古道”。博南古道在永平县境内绵亘100多公里,是相对较为完好的一段,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文化积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文物古迹众多且研究价值较高。如北斗铺、万松庵、天津铺、曲硐清真寺、万马归槽、花桥古驿、元代古梅、贞洁匾额、博南山碑、永国寺遗址、明代古茶、杉阳古镇、西山古寺、凤鸣古桥、江顶寺门楼、下铺客栈遗址、蒲蛮桥马居遗址,霁虹桥遗址,澜沧江畔摩崖石刻等。二是庙宇庵堂林立。永平县现有大小寺庙118个,其中古道沿途的庙宇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客源众多,梵音不绝,如:万松庵、玉皇阁、铁厂关庙、花桥普照寺、杉阳永国寺和西山寺等。三是自然景观名符美誉,独树一帜。如有西天文笔之誉的大尖山,盛誉一时的西山晚翠、永平晓雾,有山坳明珠之誉的大碱塘,万松仙境之誉的北斗万松山等。四是永平县民族众多,有汉、彝、回、白、苗、傈僳等多种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民族的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民风民俗风格迥异,也是博南古道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碱塘及玉皇阁山坳明珠—大碱塘:坐落于城东北约2公里处,东依永云公路,西靠营盘山,路绕山环,山色明媚,树木成林,蓄水满塘,波光潋滟,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灵化槐影:灵化山又名玉皇阁,位于城北约7公里处,三面陡峭,如玉笋拔地而起,有玉皇阁、唐槐点缀其中。
云南招商项目
-
永平县博南明珠农业示范园云南-大理州-永平县
云南招商政策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云南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