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咨询中!打算来弥渡县投资的老板,您想了解弥渡县的哪些信息?工业用地信息、厂房租购价格、注册公司流程、招商引资政策、地方产业规划、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环境、区位交通优势等信息,欢迎致电:400-116-9096
弥渡县位于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35°32′之间。地处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东南部,东与祥云、南华县接壤,南与景东、南涧县毗邻,西靠巍山县,北连大理市。东距省会昆明320公里,北离州府下关61公里,南距漫湾电站144公里。是红河发源地之一和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古称“六诏咽喉”,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花灯名曲《弥渡山歌》、《绣荷包》、《十大姐》,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均出自弥渡。历史沿革弥渡历史悠久,是我国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境内现存有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物,相传古代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征服了滇池东面的劳浸、靡莫等部落,“大兵临滇,滇王降汉”(《云南简史》35页),西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牛建为、牂牁、越巂、益州4郡,弥渡地方属益州郡云南县地。东汉王朝继承和发展了西汉在西南夷的郡县设置,除保持4郡外,另把益州郡中六个县(不韦、巂唐、比苏、叶榆、邪龙、云南)划分出来加上新设的哀牢、博南两县,设置永昌郡(相当于今之滇西地区)(《云南简史》36页),弥渡地方属永昌郡云南县地。公元214年,蜀汉刘备占领益州。225年,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平定了南中。为了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把益州郡改为建宁郡,新设云南郡。郡治云南(今祥云)。领“从原益州郡所领县中划出弄栋县(今姚安),从永昌郡所领县中划出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3县,从越巂郡所领县中划出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青蛉(今大姚)合7县”。弥渡地方属云南郡云南县地。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王朝,“公元271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地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使云南地区成为王朝中央直接统辖的一个大行政区……为(全国)十九州之一”。弥渡县地方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南北朝272年间,没有新的建置。弥渡地方仍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蒙巂等六诏争相崛起。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调姚州都督府的力量,派御使严正海支持皮罗阁及其子阁罗凤统一洱海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为云南王,在唐严正海支持下,击灭了石和诏(今凤仪)、石桥诏(今下关)、越析诏(今宾川西部)、邓赕诏、施浪诏(今邓川地区)、浪穹诏(今洱源地区),建立了南诏。南诏置十赕,七节度,二都督。弥渡地方置勃弄赕,属南诏十赕之一。治地白岩。902年,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子舜化贞夺取南诏政权,号称“大长和国”。928年,杨干贞杀“大长和国”王郑隆亶,拥赵善政为国王,称“天兴国”,10个月后,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为王,称“大义宁国”。在王朝相继更迭的36年中,弥渡地方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杨干贞执政期间“贪虐无道,中外咸怨”,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滇东37部种族、奴隶和“大义宁”的地方势力,于937年2月4日(天福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举行起义,打垮杨干贞守军,进入阳苴咩城(今大理)。段思平取得政权,改国号大理(意即大大地调理各方面的关系),所辖疆域以府或郡领属,先后建立了“九府七郡”,弥渡地方属天水郡(按:天水郡治,驻今大理凤仪镇,辖今凤仪至弥渡一带)。在大理政权更迭的16年中,地方建置未变,弥渡地方仍属天水郡。1253年(宋宝祐元年,元宪宗三年)秋,蒙哥(元宪宗)命其弟忽必烈率10万大军,以吴良合台总督军事攻占大理,改置军事性的行政机构设万户府、千户、百户所。弥渡地方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云南简史·民族史》)。蒙哥执行穷兵黩武和民族压迫政策,云南各族人民奋起反抗,1264年,暴发了以舍利长为首的30万各族人民大起义。1273年(元至元十年),忽必烈派赛典赤以“谨厚”的方针行省云南。1276年,赛典赤革军事性行政机构,在云南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弥渡地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所辖(《云南通志》)。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革建宁县入赵州。后虽有梁王与行省之争,段氏和梁王之夺,然未改置。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亲自部署,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调集30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兰玉、沐英为副帅,讨伐云南,明军取得胜利。1383年,明设云南布政使司和都指挥司,进一步发展汉代以来“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和元代的土官制度,“府卫参设”、“军政分治”、“土流兼置”,府州县相继置设。洪武十五年(1382年),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设流土官各1人。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设流官1人,属大理府赵州所辖。(注:《弥渡县征集云南通志材料》中有“明置景东、蒙化二卫于弥渡”之记,考卫、御、所,乃明代军事机构,查《新纂云南通志·明代卫御所分布图》,县属没有“卫”设置,邻县大理、祥云、蒙化、景东有置。但明代实行军屯,弥渡地方有蒙化卫、景东卫之驻军屯垦田亩,因而有景东卫、蒙化卫、大理卫等名称,而记述者将其误为“置景东、蒙化二卫于弥渡”应更正。)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进占云南,清康熙、雍正相继在滇池、洱海腹心地区设府、州、厅、县,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改土官世袭统治为由朝廷委任官吏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弥渡地方分隶于赵州、蒙化厅、景东厅、宾川州、云南县。清沿明置,弥渡地方仍设有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雍正九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1949年4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滇西人民自卫团率部入弥渡,进驻弥渡县城,宣布弥渡解放。县长邓文康携印潜逃,在中共弥渡地下党领导下,成立革命的两面政权——弥渡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行使县政权力。同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脱离国民党政权,12月10日,弥渡县长常正学宣读卢汉起义电,国民党政权在弥渡的统治结束。1950年,据滇西地方行政委员会批示,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盛铎,弥渡县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50年3月1日,划归大理专区领辖。1956年,改大理专区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属大理州。1958年,弥渡、宾川、祥云合并,建立祥云县,旋即撤销。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仍置弥渡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968年3月,在“文革”中,改弥渡县人民委员会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否定“文革”。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李发枝任县长。弥渡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地理区划1995年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全县辖5镇4乡,即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太花乡、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89个行政村,1056个自然村。全县2002年末总人口30.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8万人。县域内居住有汉、彝、白、回、傈僳、佤、纳西、傣、哈尼、拉祜、壮、苗、蒙古、布郎、瑶、普米、布依等22个民族。县域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26公里,国土总面积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357公顷,素有“九山一坝”之说。自然资源弥渡属亚热带低纬度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全县年平均气温13.1—19.2℃,年平均最高气温19.1—26℃,年极端最低气温-4.3—10.1℃。县境内河流多属元江水系,少数属川江水系,主河流为毗雄河,是红河、元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铜、铅、锌、铂、镍、金、煤、石膏、白云石等10个矿种,其中铂钯矿、石膏矿属国家特大型矿床。弥渡土壤资源丰富,包共有51个土种粮,食作物有水稻、苞谷、小麦、蚕豆、大豆;蔬菜有蒜、葱、薯芋、甘蓝、茄果、白菜、瓜豆、绿叶蔬菜、水生蔬菜等10类56种;水果主产梨、桃、李、杏、梅、柿、苹果、山楂等8类35种,干果有核桃、板栗;经济作物有烤烟、亚麻、油菜、大蒜、红花、茶叶、剑麻、魔芋、苦良姜等;林业资源主要有松、柏、樟树、八角茴香料、紫树科、含羞草科、蚶形花科、芸香科、杨柳科、桦木科等29科,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松、园柏、柏杨、樟树、合欢、云南柳等100余种。弥渡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客货运输如梭,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公路并行过境,国道320线和214线在境内交汇并贯穿弥渡盆坝,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运输网络。弥渡邮政通讯发达,全县拥有程控交换端局8个,网络覆盖全县城城乡,程控交换设备容量达1.56万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医疗卫生事业发达,形成了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民族宗教弥渡县域内居住有汉、彝、白、回、傈僳、佤、纳西、傣、哈尼、拉祜、壮、苗、蒙古、布郎、瑶、普米、布依等22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有四种世居民族,即:彝、回、白、傈僳。民族主要分布:彝族主要分布在牛街彝族乡,德苴黑郎基,苴力五台,寅街朵祜、瓦哲,太花高坪、石甲,新街金岗、西河,红岩清水沟、理卫、竹园;回族主要分布在弥城镇,新街祁家营,红岩街班局、赤水、下村、大东村;白族主要分布在弥城镇;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德苴邑郎。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及坝区的村庄,多数属于婚入。弥渡县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大教。已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3处(含基督教临时活动点1处)佛教:弥城西王母阁、静虚寺,寅街镇大王庙、白云寺、红岩镇谷女寺、观音寺、苴力镇五台大寺、德苴青云回龙阁。道教:弥城东天生桥、密祉太极顶、弥城东岳宫。伊斯兰教:弥城清真寺、新街镇祁家营清真寺、红岩镇大东村清真寺、班局村清真寺、红岩街清真寺、下村清真寺。基督教:弥城基督教堂、新街海坝庄基督教堂、大马房基督教堂、寅街镇基督教堂、苴力镇白邑阿孔核临时活动点。自然地理气候:弥渡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着“天气浑如三月里,风花不断四时春”之美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交通:弥渡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客货运输如梭,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公路并行过境,国道320线和214线在境内交汇并贯穿弥渡盆坝,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运输网络。美食:入冬时节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不论走进哪一家寻常百姓的屋里,你都能品尝到一种色鲜味美的猪肉食品———一层薄薄的熟食嫩皮,包着细腻的熟瘦肉,放进口里,醇香四溢,美滋滋的。这种食品,就是遐迩闻名的弥渡卷蹄。弥渡民间汉族居民腌制卷蹄,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具有“500年吃法不变”的美誉。传说,清代咸丰年间,弥城的尹翰林带着卷蹄进京赶场扬开了其名其味,被列为宫廷名菜。卷蹄的出现,蕴涵着弥渡山好水好、土地肥沃的灵气。这里的地貌,是云贵高原上四面环山的“盆坝”。据考,古代的弥渡,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为弥渡。做弥渡卷蹄首先把从猪背上取下来的脊瘦肉切成条形肉块,取红曲米(弥渡仅有)、草果、茴香粉、白酒放入碗中,点燃白酒一边烧一边搅拌,制作出稀糊状的调料,与食盐一起拌和瘦肉块搓揉,然后,将揉拌好配料的肉块塞入剔剥好的猪脚皮肉“袋”内,再用事先泡洗好的稻草结结实实地捆绑好,放在缸里腌上四至五昼夜后,取出用锅煮或用蒸笼蒸熟。冷却以后,解去捆扎物,分段切成筒状装进坛罐里,用拌有炒面、辣椒粉的萝卜丝填满空隙,再将坛罐用水密封坛口贮存起来。到了大年三十做年饭,弄好了其他的菜后,才从坛罐里取出卷蹄,切成薄片上桌,全家团聚,品尝美味佳肴。购物:弥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物产丰富。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烤烟、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弥渡大蒜以其独特的色、香、味远销东亚、东南亚。名胜旅游“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这一密码般的语言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更多的破译是弥渡自然美,文化美,人情美。千百年来大自然的伟力和弥渡人民的智慧锻铸出了弥渡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白子故都到天生营,每个乡都有旅游度假的好去处;从大人国、君子国的考证到六科六亚元,从彝族山歌到汉族花灯,每段链条都是诱人的歌,都弹拔出时代的最强音。南诏铁柱位于弥渡县城西北,距城约五公里。铁柱名“天尊柱”柱高近丈,围约三尺。中段有阳文楷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立”。柱为南诏第一主世隆所建,现已历千载,更觉古朴苍劲,凝重沉雄。清人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有“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的名句,名句中的唐标铁柱,据考证,指的便是“南诏铁柱”,铁柱一经进入长联,便赋予了一种使命型和里程碑的意象。每年农历二月八,弥渡西山四山八寨的彝民来铁柱庙领歌、祭柱,踏歌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祭柱成了彝民的一种寄托和平衡。天生桥可谓天下少有,桥长60米,高30余米,桥孔高7米,跨径17米,远看如长虹卧波,近观气象万千。天生桥风景区属石灰岩地带,受喜马拉雅山造山的影响,地壳在不断的断裂整合,东西两山山脉断裂,两山有两块巨石双双下滑,恰巧碰在一起,横跨两山之间,于是形成了这天下奇观。游人观天生桥,便会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产生一种感悟,一种升华。天生桥历史悠久,从发掘的石刀、石耳坠等文物分析,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居住,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云游至此。昔人游天生桥慨叹“天下第一桥,人间无双境”。太极顶位于密祉乡境内,海拔3064米,群山峥嵘,涌动着一种灵气,一种永恒的期待。泰极顶漫山遍野盛开着各式各样的杜鹃花,世界稀有的长叶杜鹃、马樱花杜鹃,争奇斗艳,各不相让,有人盛赞为:“杜鹃世界,山高水长”。古人游太极顶留下“随缘到外都如意,令人一步一回头”的名句。李文学揭竿而起的根据地天生营,蕴含着美丽动人故事的花鱼洞,纪念南诏始祖奴罗而建的香山公园,还有白云寺、王母阁、谷女寺、二十村游阁,也各放异彩。体现了弥渡景点多,分布广的特点。哀牢山脉进入弥渡段,形成此起彼伏、气象万千的横断山脉,犹如一幅巨大的屏风横亘弥渡西山,龙庆关、石门关、鸟吊山等数十道鸟道雄关,每年农历六至九月,候鸟从北赶往南方,呈现“百鸟朝山过”的奇特景观,给弥渡增添了一道奇异独特的风景线。弥渡地热资源丰富,著名的石咀、白总旗等温泉,近年来加大了开发力度,前景无限。如果说大自然的伟力创造了弥渡神奇的秀美的山水,那么,优美的山水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昔人有诗“六诏咽喉地,群峦割据雄,彩云通汉史,铁柱启南蒙”。弥渡有新石器遗址,据专家考证,寅街乡境内的营盘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果山之一,红岩乡古称白岩,张乐进求曾建白子国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弥渡人民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诗篇,1856年彝族农民李文学在密滴揭竿而起,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正是弥渡花灯广泛性、群众性高度概括,弥渡花灯源远流长曲目众多,异彩纷呈。《十大姐》情深意长,《绣荷包》爽心悦目,《弥渡山歌》心旷神怡,《小河淌水》反映了弥渡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弥渡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树立弥渡良好形象,走向外面世界的窗口。弥渡县委政府立足县情,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近年来做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逐步实施。内引外联,鼓励开发,加大投入,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强化景点建设,文化建设,旅游业从设想到规划,从规划到实施,步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为弥渡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增添了一条新的路子。一个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的曙光已经来临,具有开拓创新的弥渡人民,将把滇西这颗璀璨的明珠锻造得更加美好。在红岩还有美丽是大坝水库也是好玩呢。大坝水库的水养育了弥渡人,去到弥渡不去看看实在是可惜呀!
弥渡县位于东经100°19′—100°47′,北纬24°47′—35°32′之间。地处云南高原西部的大理州东南部,东与祥云、南华县接壤,南与景东、南涧县毗邻,西靠巍山县,北连大理市。东距省会昆明320公里,北离州府下关61公里,南距漫湾电站144公里。是红河发源地之一和澜沧江中游经济带的腹带,古称“六诏咽喉”,是闻名全国的花灯之乡和民歌之乡,花灯名曲《弥渡山歌》、《绣荷包》、《十大姐》,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均出自弥渡。历史沿革弥渡历史悠久,是我国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境内现存有旧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物,相传古代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弥渡。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征服了滇池东面的劳浸、靡莫等部落,“大兵临滇,滇王降汉”(《云南简史》35页),西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了牛建为、牂牁、越巂、益州4郡,弥渡地方属益州郡云南县地。东汉王朝继承和发展了西汉在西南夷的郡县设置,除保持4郡外,另把益州郡中六个县(不韦、巂唐、比苏、叶榆、邪龙、云南)划分出来加上新设的哀牢、博南两县,设置永昌郡(相当于今之滇西地区)(《云南简史》36页),弥渡地方属永昌郡云南县地。公元214年,蜀汉刘备占领益州。225年,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平定了南中。为了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把益州郡改为建宁郡,新设云南郡。郡治云南(今祥云)。领“从原益州郡所领县中划出弄栋县(今姚安),从永昌郡所领县中划出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3县,从越巂郡所领县中划出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青蛉(今大姚)合7县”。弥渡地方属云南郡云南县地。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王朝,“公元271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地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使云南地区成为王朝中央直接统辖的一个大行政区……为(全国)十九州之一”。弥渡县地方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南北朝272年间,没有新的建置。弥渡地方仍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蒙巂等六诏争相崛起。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调姚州都督府的力量,派御使严正海支持皮罗阁及其子阁罗凤统一洱海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为云南王,在唐严正海支持下,击灭了石和诏(今凤仪)、石桥诏(今下关)、越析诏(今宾川西部)、邓赕诏、施浪诏(今邓川地区)、浪穹诏(今洱源地区),建立了南诏。南诏置十赕,七节度,二都督。弥渡地方置勃弄赕,属南诏十赕之一。治地白岩。902年,权臣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子舜化贞夺取南诏政权,号称“大长和国”。928年,杨干贞杀“大长和国”王郑隆亶,拥赵善政为国王,称“天兴国”,10个月后,杨干贞废赵善政自立为王,称“大义宁国”。在王朝相继更迭的36年中,弥渡地方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杨干贞执政期间“贪虐无道,中外咸怨”,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络滇东37部种族、奴隶和“大义宁”的地方势力,于937年2月4日(天福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举行起义,打垮杨干贞守军,进入阳苴咩城(今大理)。段思平取得政权,改国号大理(意即大大地调理各方面的关系),所辖疆域以府或郡领属,先后建立了“九府七郡”,弥渡地方属天水郡(按:天水郡治,驻今大理凤仪镇,辖今凤仪至弥渡一带)。在大理政权更迭的16年中,地方建置未变,弥渡地方仍属天水郡。1253年(宋宝祐元年,元宪宗三年)秋,蒙哥(元宪宗)命其弟忽必烈率10万大军,以吴良合台总督军事攻占大理,改置军事性的行政机构设万户府、千户、百户所。弥渡地方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云南简史·民族史》)。蒙哥执行穷兵黩武和民族压迫政策,云南各族人民奋起反抗,1264年,暴发了以舍利长为首的30万各族人民大起义。1273年(元至元十年),忽必烈派赛典赤以“谨厚”的方针行省云南。1276年,赛典赤革军事性行政机构,在云南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弥渡地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所辖(《云南通志》)。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革建宁县入赵州。后虽有梁王与行省之争,段氏和梁王之夺,然未改置。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亲自部署,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调集30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兰玉、沐英为副帅,讨伐云南,明军取得胜利。1383年,明设云南布政使司和都指挥司,进一步发展汉代以来“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和元代的土官制度,“府卫参设”、“军政分治”、“土流兼置”,府州县相继置设。洪武十五年(1382年),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设流土官各1人。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设流官1人,属大理府赵州所辖。(注:《弥渡县征集云南通志材料》中有“明置景东、蒙化二卫于弥渡”之记,考卫、御、所,乃明代军事机构,查《新纂云南通志·明代卫御所分布图》,县属没有“卫”设置,邻县大理、祥云、蒙化、景东有置。但明代实行军屯,弥渡地方有蒙化卫、景东卫之驻军屯垦田亩,因而有景东卫、蒙化卫、大理卫等名称,而记述者将其误为“置景东、蒙化二卫于弥渡”应更正。)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进占云南,清康熙、雍正相继在滇池、洱海腹心地区设府、州、厅、县,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改土官世袭统治为由朝廷委任官吏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弥渡地方分隶于赵州、蒙化厅、景东厅、宾川州、云南县。清沿明置,弥渡地方仍设有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雍正九年,云南总督鄂尔泰奏请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1949年4月1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滇西人民自卫团率部入弥渡,进驻弥渡县城,宣布弥渡解放。县长邓文康携印潜逃,在中共弥渡地下党领导下,成立革命的两面政权——弥渡县临时政务委员会,行使县政权力。同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脱离国民党政权,12月10日,弥渡县长常正学宣读卢汉起义电,国民党政权在弥渡的统治结束。1950年,据滇西地方行政委员会批示,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盛铎,弥渡县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50年3月1日,划归大理专区领辖。1956年,改大理专区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属大理州。1958年,弥渡、宾川、祥云合并,建立祥云县,旋即撤销。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仍置弥渡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辖。1968年3月,在“文革”中,改弥渡县人民委员会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否定“文革”。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李发枝任县长。弥渡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地理区划1995年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全县辖5镇4乡,即弥城镇、新街镇、红岩镇、太花乡、寅街镇、苴力镇、密祉乡、德苴乡、牛街彝族乡,共有89个行政村,1056个自然村。全县2002年末总人口30.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8万人。县域内居住有汉、彝、白、回、傈僳、佤、纳西、傣、哈尼、拉祜、壮、苗、蒙古、布郎、瑶、普米、布依等22个民族。县域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26公里,国土总面积1523.43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357公顷,素有“九山一坝”之说。自然资源弥渡属亚热带低纬度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全县年平均气温13.1—19.2℃,年平均最高气温19.1—26℃,年极端最低气温-4.3—10.1℃。县境内河流多属元江水系,少数属川江水系,主河流为毗雄河,是红河、元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境内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铜、铅、锌、铂、镍、金、煤、石膏、白云石等10个矿种,其中铂钯矿、石膏矿属国家特大型矿床。弥渡土壤资源丰富,包共有51个土种粮,食作物有水稻、苞谷、小麦、蚕豆、大豆;蔬菜有蒜、葱、薯芋、甘蓝、茄果、白菜、瓜豆、绿叶蔬菜、水生蔬菜等10类56种;水果主产梨、桃、李、杏、梅、柿、苹果、山楂等8类35种,干果有核桃、板栗;经济作物有烤烟、亚麻、油菜、大蒜、红花、茶叶、剑麻、魔芋、苦良姜等;林业资源主要有松、柏、樟树、八角茴香料、紫树科、含羞草科、蚶形花科、芸香科、杨柳科、桦木科等29科,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松、园柏、柏杨、樟树、合欢、云南柳等100余种。弥渡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客货运输如梭,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公路并行过境,国道320线和214线在境内交汇并贯穿弥渡盆坝,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运输网络。弥渡邮政通讯发达,全县拥有程控交换端局8个,网络覆盖全县城城乡,程控交换设备容量达1.56万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医疗卫生事业发达,形成了健全的县乡村三级医疗网。民族宗教弥渡县域内居住有汉、彝、白、回、傈僳、佤、纳西、傣、哈尼、拉祜、壮、苗、蒙古、布郎、瑶、普米、布依等22个民族。其中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有四种世居民族,即:彝、回、白、傈僳。民族主要分布:彝族主要分布在牛街彝族乡,德苴黑郎基,苴力五台,寅街朵祜、瓦哲,太花高坪、石甲,新街金岗、西河,红岩清水沟、理卫、竹园;回族主要分布在弥城镇,新街祁家营,红岩街班局、赤水、下村、大东村;白族主要分布在弥城镇;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德苴邑郎。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及坝区的村庄,多数属于婚入。弥渡县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四大教。已依法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23处(含基督教临时活动点1处)佛教:弥城西王母阁、静虚寺,寅街镇大王庙、白云寺、红岩镇谷女寺、观音寺、苴力镇五台大寺、德苴青云回龙阁。道教:弥城东天生桥、密祉太极顶、弥城东岳宫。伊斯兰教:弥城清真寺、新街镇祁家营清真寺、红岩镇大东村清真寺、班局村清真寺、红岩街清真寺、下村清真寺。基督教:弥城基督教堂、新街海坝庄基督教堂、大马房基督教堂、寅街镇基督教堂、苴力镇白邑阿孔核临时活动点。自然地理气候:弥渡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着“天气浑如三月里,风花不断四时春”之美誉,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发达,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交通:弥渡境内交通四通八达,客货运输如梭,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公路并行过境,国道320线和214线在境内交汇并贯穿弥渡盆坝,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运输网络。美食:入冬时节到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不论走进哪一家寻常百姓的屋里,你都能品尝到一种色鲜味美的猪肉食品———一层薄薄的熟食嫩皮,包着细腻的熟瘦肉,放进口里,醇香四溢,美滋滋的。这种食品,就是遐迩闻名的弥渡卷蹄。弥渡民间汉族居民腌制卷蹄,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明朝,具有“500年吃法不变”的美誉。传说,清代咸丰年间,弥城的尹翰林带着卷蹄进京赶场扬开了其名其味,被列为宫廷名菜。卷蹄的出现,蕴涵着弥渡山好水好、土地肥沃的灵气。这里的地貌,是云贵高原上四面环山的“盆坝”。据考,古代的弥渡,是一片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为讳水患,清代改称为弥渡。做弥渡卷蹄首先把从猪背上取下来的脊瘦肉切成条形肉块,取红曲米(弥渡仅有)、草果、茴香粉、白酒放入碗中,点燃白酒一边烧一边搅拌,制作出稀糊状的调料,与食盐一起拌和瘦肉块搓揉,然后,将揉拌好配料的肉块塞入剔剥好的猪脚皮肉“袋”内,再用事先泡洗好的稻草结结实实地捆绑好,放在缸里腌上四至五昼夜后,取出用锅煮或用蒸笼蒸熟。冷却以后,解去捆扎物,分段切成筒状装进坛罐里,用拌有炒面、辣椒粉的萝卜丝填满空隙,再将坛罐用水密封坛口贮存起来。到了大年三十做年饭,弄好了其他的菜后,才从坛罐里取出卷蹄,切成薄片上桌,全家团聚,品尝美味佳肴。购物:弥渡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物产丰富。农业发展得天独厚,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和烤烟、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弥渡大蒜以其独特的色、香、味远销东亚、东南亚。名胜旅游“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这一密码般的语言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更多的破译是弥渡自然美,文化美,人情美。千百年来大自然的伟力和弥渡人民的智慧锻铸出了弥渡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优美的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白子故都到天生营,每个乡都有旅游度假的好去处;从大人国、君子国的考证到六科六亚元,从彝族山歌到汉族花灯,每段链条都是诱人的歌,都弹拔出时代的最强音。南诏铁柱位于弥渡县城西北,距城约五公里。铁柱名“天尊柱”柱高近丈,围约三尺。中段有阳文楷书:“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立”。柱为南诏第一主世隆所建,现已历千载,更觉古朴苍劲,凝重沉雄。清人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有“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的名句,名句中的唐标铁柱,据考证,指的便是“南诏铁柱”,铁柱一经进入长联,便赋予了一种使命型和里程碑的意象。每年农历二月八,弥渡西山四山八寨的彝民来铁柱庙领歌、祭柱,踏歌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祭柱成了彝民的一种寄托和平衡。天生桥可谓天下少有,桥长60米,高30余米,桥孔高7米,跨径17米,远看如长虹卧波,近观气象万千。天生桥风景区属石灰岩地带,受喜马拉雅山造山的影响,地壳在不断的断裂整合,东西两山山脉断裂,两山有两块巨石双双下滑,恰巧碰在一起,横跨两山之间,于是形成了这天下奇观。游人观天生桥,便会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产生一种感悟,一种升华。天生桥历史悠久,从发掘的石刀、石耳坠等文物分析,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人类居住,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云游至此。昔人游天生桥慨叹“天下第一桥,人间无双境”。太极顶位于密祉乡境内,海拔3064米,群山峥嵘,涌动着一种灵气,一种永恒的期待。泰极顶漫山遍野盛开着各式各样的杜鹃花,世界稀有的长叶杜鹃、马樱花杜鹃,争奇斗艳,各不相让,有人盛赞为:“杜鹃世界,山高水长”。古人游太极顶留下“随缘到外都如意,令人一步一回头”的名句。李文学揭竿而起的根据地天生营,蕴含着美丽动人故事的花鱼洞,纪念南诏始祖奴罗而建的香山公园,还有白云寺、王母阁、谷女寺、二十村游阁,也各放异彩。体现了弥渡景点多,分布广的特点。哀牢山脉进入弥渡段,形成此起彼伏、气象万千的横断山脉,犹如一幅巨大的屏风横亘弥渡西山,龙庆关、石门关、鸟吊山等数十道鸟道雄关,每年农历六至九月,候鸟从北赶往南方,呈现“百鸟朝山过”的奇特景观,给弥渡增添了一道奇异独特的风景线。弥渡地热资源丰富,著名的石咀、白总旗等温泉,近年来加大了开发力度,前景无限。如果说大自然的伟力创造了弥渡神奇的秀美的山水,那么,优美的山水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昔人有诗“六诏咽喉地,群峦割据雄,彩云通汉史,铁柱启南蒙”。弥渡有新石器遗址,据专家考证,寅街乡境内的营盘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果山之一,红岩乡古称白岩,张乐进求曾建白子国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弥渡人民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诗篇,1856年彝族农民李文学在密滴揭竿而起,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正是弥渡花灯广泛性、群众性高度概括,弥渡花灯源远流长曲目众多,异彩纷呈。《十大姐》情深意长,《绣荷包》爽心悦目,《弥渡山歌》心旷神怡,《小河淌水》反映了弥渡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弥渡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树立弥渡良好形象,走向外面世界的窗口。弥渡县委政府立足县情,充分发挥这一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近年来做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逐步实施。内引外联,鼓励开发,加大投入,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强化景点建设,文化建设,旅游业从设想到规划,从规划到实施,步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为弥渡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增添了一条新的路子。一个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的曙光已经来临,具有开拓创新的弥渡人民,将把滇西这颗璀璨的明珠锻造得更加美好。在红岩还有美丽是大坝水库也是好玩呢。大坝水库的水养育了弥渡人,去到弥渡不去看看实在是可惜呀!
云南招商政策
招商政策
投资流程
土地招拍挂
厂房价格
注册公司
优惠政策
云南投资流程
外商投资
买地自建
厂房租赁
写字楼租赁
公司注册
优惠政策
招商中心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获取园区招商政策资料
立即获取